說起嘉義猴雕的歷史淵源,必須從「龍師-詹龍」說起,他率先把嘉義的溪石帶入雕刻的藝術殿堂,開創嘉義石雕風氣,更是猴雕之神,嘉義的侯雕創作者中,許多創作者都可尊稱詹龍一聲師父。
詹龍從小生長於嘉義市南門打石街,打石街打的是墓碑,雖然家裡經營青草店,但環境的耳濡目染下,二十歲時詹龍就加入打造墓碑的行列。不久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詹龍被日本政府徵召到海南島充當軍伕,大戰結束後,詹龍滯留在海南島,身無分文,不得返台,在此期間,曾接觸到汕頭一位建造寺廟龍柱的師傅,跟著他學習雕龍柱,加深石雕創作的基礎。
回到故鄉後,詹龍先是上山當採石工,也曾雕刻寺廟龍柱,後來回到打石街開設墓碑店,但生意冷清,只維持了三年之久。如此變動不定,一直到四十多歲,他才決定全心投入石雕。紀念人像、石猴、觀音佛像,無所不雕,而最受歡迎、創作最豐的則屬猴雕。
詹龍在阿里山當採石工的歲月裡常常觀察成群的台灣獼猴在溪澗林邊嬉戲,猴子的活潑俏皮、母猴帶小猴的親情體態,深深吸引他,於是閒暇之間,隨手撿來石頭,把猴子的生態化做永恆的石雕藝術。
詹龍石雕的輝煌時期大約從民國六十二年起,由於大量採用嘉義地區溪流盛產的貝類化石做為雕刻石材,加上雕工出神入化,受到日本人的喜愛,透過民藝店大部分轉售到海外,幾乎供不應求。雖然其作品熱賣,但大部分的利潤都進了中間骨董商的口袋,因此詹龍即使走過輝煌年代,依舊兩袖清風,一生都寄人籬下,買不起房子,他曾自嘲「一生刻猴三千件,骨董店賺錢開車買大樓,我到老也是〝稅厝站〞」。
詹龍於民國七十九年病逝,生前他對自己一生鍾情猴雕的註解是「我生於台灣嘉義,用八掌溪的石頭雕刻阿里山的台灣瀰猴,留給台灣子孫做紀念」。
「嘉義龍師,雕猴第一」是石雕界流傳至今的一句話,它不曾因為「龍師」的離世而改變。「龍師」石雕藝術精神已由其妻小、兒女,甚至女婿傳承下去,家族中有五人專業或業餘從事石雕創作。這次的石猴戶外創作展,妻子詹林蕊、長子詹哲雄、次子吳黃杰、女兒詹黃羅、女婿黃欽銘等都應邀參加,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有「龍師」的影子,這是他們最引以為榮的地方。
留言列表